都来读 > 刘氏天下汉家郎 > 第三十一章 登基称帝(一)

第三十一章 登基称帝(一)


汉高祖五年(前202年)12月,项羽兵败自刎。

项羽死后,西楚国全部归降刘邦,只有临江王共尉和鲁地(今山东曲阜)继续抵抗。西楚霸王不可战胜,不可能失败。

不过,这两个地方都不是刘邦的对手。

临江王共尉很搞笑,该帮忙的时候不帮忙,此时却为项羽反叛,刘邦没有亲自动手,派卢绾、刘贾前往平定,生擒共尉。

出兵打仗,不要很厉害,比对手厉害就可以。

临江王共尉,堪比1911年决定去做太监的人。

临江王共尉可笑至极,鲁地人却是忠肝义胆。

当初,项羽被封为鲁公,鲁人重信义不肯投降。

虽然项羽被封为鲁公,但是他一生四处征战,就算到过鲁地,肯定也是来去匆匆,鲁地人对项羽应该没有誓死抵抗到底的感情,只能说,因为楚怀王的分封,鲁地又是礼仪之邦的缘故。

死要面子活受罪,道德绑架非常恐怖。

别让道德绑架,毁了大家的身家性命!

刘邦勃然大怒,率领大军准备屠灭鲁城。

兵临城下时,刘邦听到城里传出乐声和读书声,有感于怀,嘉许他们是礼仪之邦,为君王死守节义,于是把项羽的人头拿给父老兄弟看,证明项羽确实已死,不要做无谓的抵抗和牺牲。

鲁地人任性,要刘邦以礼厚葬项羽,才能真心归附。

项羽值得尊重,鲁地人无理的要求,刘邦慨然应允。

刘邦亲自主持葬礼,按鲁公的礼节,把项羽埋葬在谷城(今山东平阴县东城镇),发丧致哀哭祭一番后,安心地离去。

很明显,刘邦打仗不是最厉害,拉拢人心有一套。

项羽自刎后,再也没有谁让刘邦每天都心惊胆战。

对项氏亲属,刘邦慈悲为怀,不加诛杀,封项伯等四人为侯,赐以刘姓。被掳掠在西楚国的百姓和美人,一律遣送返乡。

不要质疑,遣送返乡前,刘邦还挑选了一些美人留下。

这是成功者的宽容,不过只给予对自己没有威胁的人。

最大的威胁已经消除,现在该轮到韩信这个第二威胁。

对自己有威胁的人,刘邦从不放过,残酷无情。刘邦回军,途经定陶,驰马飞奔直入韩信大营,又夺取了韩信的军队。

这是刘邦第二次亲自冲入夺取韩信的印信和军队。前一次,刘邦自称汉使,飞马闯入军营,直接闯进韩信、张耳卧室,夺取了他们的印信和兵符,以号令诸将,重新安排他们的职务。

俗话说,吃一亏长一智,但韩信显然没有这样的长进。

正如谋士蒯通所言,坐拥震主之威,归汉,汉人震恐。

刘邦对韩信怎么可能放心!四年的楚汉战争,刘邦每逢项羽必败,垓下决战,韩信却能打败项羽,这一幕,刘邦亲眼所见,自是没齿难忘。韩信,仅次于项羽,同样是极可怕的人物。

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使用非正常手段,偷偷摸摸搞。

对待厉害的韩信,只能突然袭击,打他个措手不及。

这是无赖做法,但是有效,能在韩信军营畅通无阻。

因为韩信的纵容和退让,刘邦安插的心腹依然占据军中高层,全都是唯刘邦命令是从。他们表面上虽然听命于韩信,实际上还是心向刘邦,在关键时刻这些人必定会暗中“放水”。

最重要的是,决心决定成败。

刘邦进入韩信军营的功利性很强,即夺取军权,所以大有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架势,如此一来,即便有人阻拦,他也会义无反顾的往里闯,丝毫不会顾忌作为一个“王”的形象。反过来讲,以刘邦的地位去对付几个看营门的士卒,也压根不是事儿。

刘邦夺权势在必行,韩信却是玩忽懈怠。

韩信被玩弄于鼓掌之中,是必然的结局。

刘邦两次强夺韩信的军队,他用什么方法使韩信既不抗命,又不忍心背叛,也不远走高飞呢?这正是刘邦的高明之处。

真让人匪夷所思,一般人没有这种高超本领。固然是一种气势,但不仅限于气势;固然是一种恩情,但不仅限于恩情。

有一个词语解释:温水煮青蛙。

也可以说,这就是帝王之术吧。

灭楚之后,刘邦第二次袭夺了韩信的兵权,但刘邦不得不对韩信及其他诸侯王有个交代,现在还不是清理总帐的时候。

汉高祖五年(前202年)正月,刘邦册封了两位新王。

一位是齐王韩信,改封楚王。

楚地已平定,义帝没有后裔,楚地百姓亟待安抚。齐王韩信熟悉楚地风俗,改封韩信为楚王,统辖淮北地区,定都下邳。

一位是魏相彭越,晋升梁王。

魏相国彭越,常以少击众,数破楚军,封彭越为梁王,统辖魏地,定都定陶。这位游击大师奋力拼搏,终成国家正规军。

项羽死于前202年12月,现在是正月,搞错时间了?

没错!秦始皇规定以十月为岁首,汉朝初期沿用秦历。

册封完韩信、彭越之后,七个天下雄主,楚王韩信、韩王信、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原衡山王吴芮、赵王张敖(张耳之子)、燕王臧荼联名上书,恭请刘邦一定要接受“皇帝”尊号。

刘邦,您不当皇帝,我们都会不开心的。

八王会议的结果,决定天下未来的走向。

刘邦赶紧推辞,兄弟们的好意,我心领了。我听说“帝”必须是贤人,我可能还达不到那个水平,我不敢即皇帝位。

刘邦谦虚谨慎,讲话有水平,我是不敢,不是不想。如果我不想做皇帝,我干嘛和项羽往死里打,难道是吃饱了撑着。

我不敢的原因,不是我没水平,是你们程序不到位。

剧本要符合历史,要三劝三辞,不能简单不能随性。

群臣只能继续努力,接着劝进,大王从平民起事,铲除暴逆,平定四海,功臣都封为王侯。大王如果不接受皇帝尊号,那么功臣们对大王的封赏就会疑虑不安。请坚决接受我们的请求。

您做皇帝富有四海,我们做王侯将相心安理得。

刘邦又是逊让再三,面露痛苦的表情,诸君如果认为我做皇帝有利于天下苍生,一定要强迫我,我就接受这个尊号吧。

我不想做皇帝,是你们逼迫我的。

既然你们逼我,你们就要听我的。

就这样,刘邦“三辞三让”,组织程序完全到位,不管大家乐意不乐意,该做到位的,要做到位,不然组织手续没完成。

不要惊讶,“三辞三让”可不是刘邦的首创。

“三辞三让”,起源尧舜禹禅让,从此形成了优良传统。后世想要称帝,就要帝王施以禅让之美名,三辞三让也蕴含着“事不过三”之说。禅让的的基本程序,先是要臣下百官集体上表,请求登基治理天下。而这位准皇帝第一反应必然要推辞,表示不敢当,然后臣下百官再上表,再推辞,反复三遍,其乐无穷。

既要当皇帝,又要立牌坊。

脸皮厚,才有机会名利双收。

不过大家要特别注意,不要教条主义,教条主义害死人。刘邦“三辞三让”,是因为他有绝对的实力,无人可以替代。

如果你实力不济,也想“三辞三让”。对不起,你的竞争对手会感谢你,会一脚把你踢下去,你不坐皇位,滚蛋,让我来坐。你唯一的选择就是,表现出无所顾忌的样子,拼命去抢。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为人处世活的灵魂。

不能照搬照抄别人的成功经验,用处不大。

汉高祖五年(前202年)二月初三,刘邦走到人生最巅峰,在各诸侯王及太尉卢绾、博士叔孙通等三百余人的簇拥下,在定陶附近的氾水北岸即位大汉皇帝,正式继承了秦始皇的衣钵。

一个不起眼的小地方,顿时成为天下关注的焦点。

官堌堆这个小地方,知道的不多,大多一无所知。

官堌堆,遗址位于山东菏泽市定陶区仿山镇姜楼村南500米处,南北长30米,东西宽15米,高8米,文化层暴露明显,有灰层、烧土面、蚌壳坑和灰坑等。官堌堆周围至今空旷荒凉,唯有一先民所遗堌堆,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与定陶城近在咫尺。

定陶位于天下之中,向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想必这里也比较容易屯集重兵,所以,刘邦就势选择了这个堌堆,成就了一番伟业。当然也为后人追思汉王朝的诸多传奇,留下了实证。

在这里展现大汉的威仪,一来安邦治国。

二来威震天下,让天下人不敢再有异心。

据史书记载,在公元前202年,刘邦刚刚战胜项羽不久,就率领群臣到达定陶的“氾水之阳”,在这里择取合适地点登上皇帝宝座。在古代,山之南、水之北被称为“阳”。而氾水为古济水的支流,流经定陶南部。官堌堆就位于氾水之阳,地理位置与史书记载颇为契合。刘邦登基称帝,事关国家尊严,必须高度重视,不可能在平地上进行,肯定需要一个高台来显示帝王的威严。所以搭建一个人工高台官堌堆,就是一个自然而然的选择。

刘邦在此堌堆上举行登基大典,定国号为汉,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封建王朝。因为刘邦在此登基称帝,所以这个堌堆就被后人称为官堌堆,亦名受命坛、即位坛,增添了传奇的色彩。

有的人因为到过圣地朝圣,所以万众瞩目。

而有的地方因为有圣人来过,则名扬四海。

官堌堆只是一处原始文化遗址,因为是汉高祖登基之处,汉王朝的发祥地,备受人们关注,1979年被命名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不仅仅是文化遗址,更是铁血岁月的历史记忆。

在定陶登基,既是上天安排,也是现实的需要。

夺取韩信兵权后,刘邦对这些实力雄厚的诸侯还是不放心。为了显示权威,刘邦特意在这里举办自己的登基大典,通过庄严盛大的仪式明确“君臣之分”,树立起自己至高无上的地位。

在定陶登基,可以震慑诸侯,巩固新兴皇权。

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只有脚踏实地的努力。

继承秦始皇衣钵的刘邦,远没有秦始皇幸运。

与秦始皇不同的是,大汉国中有国--诸侯国。

不多,只有七个,改封韩信为楚王,定都下邳(江苏睢宁县北)。立彭越为梁王,定都定陶。原韩王信仍作韩王,定都阳翟。封吴芮为长沙王,定都临湘(今长沙市)。淮南王英布、燕王臧荼、赵王张敖依旧。后世称这七人为汉初七位异姓诸侯王。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大浪淘沙才见壮志豪情。

成功者,往往是坚持最后的人,坚守到最后一刻。

与项羽分封十八路诸侯相比,刘邦明显小家子气。

刘邦皇帝极力压缩编制,诸侯的编制减少一大半。

天下大乱的局面结束,暂时大定,刘邦暂时定都洛阳。

之所以说暂时大定,因为皇帝和诸侯,注定相处不来。高级领导之间,面和心不合,在翻脸之前,要全力以赴争取民心。

刘邦登基称帝,深知百姓疾苦,昭告天下,与民休息。

人民为了逃避战乱,保护生命财产,很多人聚集在一起,据守山河险要割据一方,如今天下已经安定,不再追究过往罪行,责令限期返回原来的郡县,恢复他们的故爵田宅。官吏要把法律规章布告百姓,让百姓知晓,安抚教育,不可鞭笞或侮辱。

从基层打拼上来的皇帝,更会把“民生疾苦”放在心上。

刘邦不仅是老百姓的好皇帝,也是功臣宿将们的好兄弟。

刘邦在洛阳南宫摆设酒宴款待群臣,君臣之间其乐融融。

酒过三巡,君臣之间玩起了真心话大冒险。刘邦直接问,群臣们回答。你们不能欺骗我,都要说真心话,我为什么能取得天下?项羽为什么失去天下?请大家敞开心扉,谈一谈体会。

最高领导不是简单提问,而是话中有深意。

要认真审题才能解决问题,不能率性而为。

其他大臣还在思考刘邦用意时,高起、王陵等人急不可耐,来不及分析出题者的意图,率先抢答。不过,答得一般般。

陛下傲慢而且好侮辱别人,项羽仁厚而且爱护别人。可是陛下派人攻打城池夺取土地,所攻下和降服的地方就分封给人们,跟天下人同享利益。而项羽却妒贤嫉能,有功的就忌妒人家,有才能的就怀疑人家,打了胜仗不给人家授功,夺得了土地不给人家好处,这就是他失去天下的原因。皇帝陛下,回答正确否?

最厉害的人没回答,这两人抢先一步,直接喷皇帝。

这两人的答题流于表面,勉强及格,打了个60分。

知道胜利者是不受谴责的,为什么还说刘邦的缺点?

刘邦不满意两人的回答,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我的标准答案:如果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比不上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供给粮饷,保证运粮道路不被阻断,我比不上萧何;统率百万大军,战则必胜,攻则必取,我比不上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俊杰,我却能够使用他们,这就是我能够取得天下的原因所在。项羽自恃神勇无敌,总是不听谏阻,虽然有一位范增却不信用,这就是他被我擒获的原因。

刘邦的标准答案明显强得多,既表达了自己夺取天下的能力,善于使用人才。又把功劳归于属下,大家共同努力奋斗。

不争功、不诿过,提升自己的格局,团队人人服气。

大家都很开心,这就是高明的领导艺术,值得学习。

之所以说暂时定都洛阳,因为一位戍卒的故事。刘邦本来打算长期定都洛阳,但这位卑微的戍卒却让建都之事再起波澜。

齐人娄敬要到陇西戍边,路过洛阳,解下自己身上拉车的绳索,穿上自己的羊皮袄,拜见齐人虞将军,请求晋见刘邦。

戍边就戍边呗,架子还特别大,动不动就要晋见皇帝。

一般人看来,地位卑下的戍卒,想见皇帝,异想天开。

虞将军讲感情,见老乡求见,不忍心拒绝,好吧,我答应你,带你见皇帝。不过,你也要答应我,换上漂亮一点的衣服。

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这要求不过分。

娄敬不仅架子大,还很嚣张,我就是这样的人,爱理不理。我穿绸缎,就穿绸缎见;穿粗布,就穿粗布见,不用换。

虞将军没办法,进宫报告,刘邦召见娄敬,问他何事。

娄敬有张狂的资本,他以个人之力,想说服刘邦迁都。

娄敬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没有歌颂皇帝的伟大,直言不讳,陛下建都洛阳,是不是想和周朝比个高下,看谁更加兴旺?

这话直接说穿刘邦的心思,就是这样的,你想咋样?

娄敬继续分解刘邦的心思,皇帝的心思不一定正确。

想和周朝比高下不可行,陛下取得天下和周朝不同。

今日不同往日,先分析下周朝的祖先,从后稷受封开始,积德累善,十有余代,到了太王、王季、文王、武王,人民争相追随,诸侯自行归附,遂灭了商朝,成为天子。后来,成王即位,周公辅政,开始营建洛阳,作为东都。因为洛阳是天下的中心,各方诸侯前来朝觐,路程均等。有德容易称王,无德容易覆亡。周朝定都洛阳,本意是以德服人,并不是看中其险要地势。

口号喊得震天响,最后恐怕还是要落空!

糊弄一时也就罢了,总不能糊弄一世吧。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德服人有好处,但必须有实力支撑,这也是致命的不足。周朝强盛时,天下一片祥和,诸侯、夷狄无不宾服。周室衰微时,没有谁再来朝拜,周天子就无法控制了。这不仅仅是因为德行变浅薄了,也是山形地势上处于弱势。

没有地理优势,你强,人家服你;你弱,人家打你。

皇帝陛下是天字第一号的高手,但是不会一直最强。

陛下是开国之君,取得天下与周朝不同,陛下从丰沛起兵,席卷蜀汉,平定三秦,跟项羽战于荥阳、成皋一带。人民肝脑涂地,父子们的骸骨暴露在荒野之中,不计其数。死者家属的哭声还没有止息,伤残人员还没有康复,这就是我们的悲惨现状。

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铭记历史才能开创未来。

战争是灭绝人性的,我们要尽量占据地理优势。

关中地区就是我们的理想之地,有天然的地理优势,高山作为屏障,黄河作为天堑,四境要塞坚固难破,万一发生急难,立即可以征召百万大军。凭借秦时修筑的军事要塞和水利设施,拥有富饶肥沃的土地田野,这正是一般人所说的“天府之国”。

陛下如果定都关中,百利而无一弊,即使出现最坏的情况,山东(崤山以东)全部大乱,原秦国的土地仍然可以保全,力量犹存。跟人决斗,不扼住他的咽喉,锤击他的后背,不能完胜。据守秦国故土,正是扼住天下的咽喉,而攻击天下的后背。

如果不定都关中,就算凶猛如项羽,也会死无全尸的。

娄敬的劝谏没有任何仁义道德成分,一切从实际出发。

幸运的是,刘邦也是现实的人,双赢的局面。娄敬没有重蹈韩生下油锅的覆辙,刘邦也没有重蹈项羽死无全尸的覆辙。

脑袋不停在思考对比,娄敬的建议确实有见地。

口号很惊人,现实很一般,不能害死子孙后代。

刘邦是善于纳谏的皇帝,但不能因为一位戍卒的建议,随随便便就改变国家大计。刘邦征求群臣的意见,群臣多是山东之人,不愿西行。娄敬,何许人也,他有什么资格谈论国家大事。

群臣们争着发言,说的也很有道理,都是反对意见。周朝延续了数百年,秦王朝两代就灭亡了。洛阳东有成皋,西有崤山、渑池,北靠黄河,南临伊水、洛水,地势险固,足以凭恃。

确实,事实摆在眼前,周朝数百年,秦王朝两代灭亡。

两边的意见都有理论依据,刘邦犹豫不决,就问张良。

张良在刘邦心中分量很重,他给娄敬投了关键的一票。

张良首先直接指出群臣们的错误,肯定了娄敬的建议。

洛阳虽然有群臣们说的这些优点,但腹地太小,方圆不过几百里,土地相对贫瘠,容易四面受敌,这可不是用武之地。

娄敬的见解非常到位,值得陛下采纳。关中东有崤山、函谷关;西有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十分富饶;北方跟胡族部落接壤,有广阔的草原可以畜牧。北西南三面都有险可守,只用东方一面就能控制天下诸侯。诸侯安定时,通过黄河、渭水运送天下粮食,西上供给京都;若有变乱,顺流而下,足以运送军队粮草。这就是所谓的“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不容错过。

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不得,虽胜有殃。

关中地区易守难攻,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听完张良的话,刘邦不再犹豫,和张良一起,也投了娄敬决定性的一票。刘邦下定决心,二话不说,当天就起驾,西向关中,迁都长安。封娄敬为郎中,号奉春君,赐姓刘,改称刘敬。

刘敬一心为国家大计,一跃成为高级官员,收益颇丰。

不过可以肯定,收益最大的,绝对是刘邦和他的子孙们。

喜欢无拘无束的刘邦,终于到了讨厌自由自在的那一天。

汉初,刘邦废除秦王朝的繁琐礼仪,法度务求简便易行。

刚刚开始的时候,刘邦觉得轻松自在,简便易行就是好。

新鲜感一过,刘邦渐渐厌烦了,因为简便易行也有不好。

没有繁琐礼仪的约束,君臣之间相处轻松自在。大家都是好兄弟,千万不要讲君臣之道,一起大口喝酒,一起大口吃肉。

其乐融融共相守,共享天下太平。

不过,缺点明显,喝酒容易上头。

群臣喝酒后就争功夺利,老子功劳比你大;喝醉后更是大呼小叫,有人甚至拔出佩剑,乱砍殿柱,搞得刘邦狼狈不堪。

妈的,这哪是大汉的朝堂,分明是乱糟糟的菜市场。

看到皇帝陛下大失所望的神色,叔孙通跳了出来。

叔孙通以前跑龙套,在大秦朝廷上演过一次配角。

这次我不想演配角,礼仪方面我是主角,很在行。

叔孙通是齐地薛郡人,秦王朝时因文学才能被征为待诏博士。陈胜吴广起义后,叔孙通眼光独到,敏锐地觉察到,看似强大的秦帝国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再加上秦二世暴戾昏庸,伴君如伴虎。于是,在大厦将倾之前果断逃离京师,返回薛郡。

项梁到达薛郡时,叔孙通投奔项梁。后来,项梁战死,楚怀王吞并项羽、吕臣的军队,由自己亲自指挥,叔孙通改投楚怀王。项羽入关后,放逐义帝,叔孙通转而事奉项羽。刘邦率领五路诸侯攻入彭城,叔孙通叛楚归汉。不久,刘邦大败溃退荥阳,这一次,叔孙通终于痛改前非,再无贰念,一路追随刘邦到底。

刘邦,才是叔孙通下决心终生追随的明主。

不是叔孙通喜欢背主求荣,而是没遇对人。

叔孙通一生六易其主,先后事奉过秦始皇、秦二世、项梁、楚怀王熊心、项羽和刘邦。按照儒家自己的标准衡量,这是一种严重的变节。但是,生逢乱世,是迫不得已,也是明智之举。

保护好自己,才配拥有自己想要的未来。

“良禽择木而栖”,叔孙通果断离开秦二世,这是其明智之处;大胆投奔项梁,是其勇敢之处;遇到刘邦后,瞬间就变得一心一意,一路追随毫不动摇,说明此人眼力不凡,也有定力。

叔孙通说不上忠贞不二,但是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

叔孙通善于察言观色,发现刘邦烦躁,马上向刘邦进言,皇帝陛下,请您信任儒家。儒家,不能取天下,但可以守天下。我愿到鲁国找一些儒生,一起制定朝仪,让您有君临天下之感。

我的建议,朝仪要与时俱进,适应时代和人情的变化,将古礼和秦王朝的礼仪相互融合,制定出新的礼仪,再向您汇报。

失望之极的刘邦提出适合自己的指导思想--易懂易行。

真正的高手,都懂得洞察人性、利用人性、管理人性。

从这一点看,刘邦皇帝是真高手,叔孙通也是真高手。

叔孙通和遴选的儒生西返长安,又邀请刘邦身边学者,便于了解皇帝喜好,加上自己学生,共一百多人,在郊外搭建帐篷,按照皇帝陛下“要易懂易行”的指示,制定礼仪,模拟训练。

一个多月后,叔孙通请皇帝验收工作成果,刘邦赞不绝口。模拟训练看起来不错,仪式感十足,于是下令群臣练习朝礼。

马上打天下,却不能马上治天下。

天下一统,该儒士们大显身手了。

汉高祖七年(前200年),长乐宫落成,诸侯、群臣都来朝贺,出席庄重的庆祝大会,叔孙通制定的汉朝朝仪正式启用。

长乐宫,是首都长安城最为华美的宫殿之一。

这是一个值得永远被铭记的日子,马虎不得。

天色微明时,司仪引领大家依次进入殿门。殿前陈列着战车、骑士、步兵、侍卫,兵器林立,旗帜招展,场面极其震撼。

传命进宫的人小心翼翼,“趋”步而行。

郎中侍立在大殿两侧,沿着台阶布岗,有几百人之多。

功臣、列侯、将军、军吏等人,站在西边。

文官从丞相以下,按大小排列,站在东边。

一切准备就绪后,皇帝才坐着御辇,从寝宫缓缓而出。

礼宾官擎着旗帜,传呼警戒,不得喧哗,并引领诸侯王、文武大臣,按照职务高低的顺序,依次上前拜贺皇帝,秩序井然。

整个过程气氛庄严肃穆,上上下下无不震恐肃敬。

特别提醒,隆重的朝礼结束后,再举行正式宴会。

正式宴会一样,也有相应的规定礼节,不能胡搞。

陪坐在殿上的人,都俯伏低首,按级别高低向皇帝敬酒。

御史负责执法,监督不遵守礼仪的官员退场,加以惩戒。

失礼行为一去不复返,从朝会到宴会,没人敢喧哗无礼。

叔孙通制定的礼仪成效显著。目睹这样庄严肃穆的场面,刘邦难掩兴奋,真的太棒了,今天,我才知道做皇帝的尊贵!

圆满实现自己的梦想,大丈夫生当如此!

皇帝陛下一高兴,叔孙通的机遇立马就来。刘邦下发委任状,任命叔孙通为太常(掌管宗庙礼仪),赏赐黄金五百斤。

太常之职地位显赫,位列汉朝九卿之首。

叔孙通的执著,终于换来今天的功成名就。

朝仪结束后,叔孙通趁机向刘邦推荐优秀干部,儒生弟子们追随我很久了,协助我制定礼仪,希望陛下也封他们官职。

儒士喜欢故作清高,表面上淡泊明志,视名利如浮云。

实际上,他们内心追逐名利的渴望,不比凡夫俗子差。

叔孙通撕开伪装的面纱,竭尽全力为弟子们争取利益。

只要皇帝开心,什么都不是事,全部照准,任命为郎。

退朝后,叔孙通把五百赏金都分给儒生弟子们。大家都升官,又发财,共同进步,都非常高兴,纷纷称赞叔孙通。叔孙先生真是圣人,知道我们升官发财是当务之急!我们太仰慕您了。

皆大欢喜,才是真的快乐。

叔孙通是好师父,也是好领导。

叔孙通制定的朝仪,与时俱进,多有增删,但大体还是沿袭了秦王朝的旧礼,上自皇帝称号,下至官位、宫室的名称,都没有什么改变。不过,皇帝满意是最高标准,这正对刘邦胃口。

因为,刘邦的座右铭是:大丈夫生当如此。

至于简单,还是复杂,对皇帝来说不是事。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世间需要忠烈之士,但对一些见风使舵的人,也应该甄别看待。像叔孙通,他没干什么坏事,只不过做了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个人以为,在关键时刻,能做出正确抉择的人,不光有智,而且有勇,不能简单粗暴的批判。

识时务者为俊杰,通机变者为英豪。

但是,损人利己的小人,不在此列。


  https://www.dldwx.cc/xs/47421421/64414772.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dldwx.cc。都来读手机版阅读网址:m.dldw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