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来读 > 穿越明朝之未来 > 第十四章 入乡随俗

第十四章 入乡随俗


刘招娣!还是口内好啊!一到了口内,就相上了对象。

        昨天早上自己刚从城门上下了哨,正沿着大街往军营里走。拐了一个弯就看到一个十六七的姑娘颤巍巍的扛着一大袋子米缩在拐角的墙根下,后面还有两个黄毛丫头使劲往上推着,生恐米袋子掉下来。

        这是听见自己的马蹄声躲起来的。

        他靠过去下了马,走到那个姑娘面前,那个姑娘吓得开始哆嗦。

        “把袋子给我,我帮你送回去。”

        那个姑娘哆嗦的更厉害了。紧紧的攥紧袋口不松手。

        “松手!给我!”他大声喝到。他知道穷人的想法。这一招他前天就用过了,很好用。

        这个姑娘吓得一抖,赶紧松手。身后两个黄毛丫头都吓哭了。

        他接过米袋子放上马背。

        “都别怕!我们自由军不吃人。要吃昨晚就吃了。来别哭了,吃糖。”边安慰三个大小姑娘,边从兜里掏出两块纸包得硬糖,塞到两个小丫头手里。这是晚上放哨的战士的福利,提神用的。他精神好,基本用不上。

        两个小丫头不哭了,拿着糖看着那个十六七岁的姑娘。十六七的姑娘微微点了点头,两个小丫头立即把糖塞到了嘴里。

        “纸不能吃!把纸吐出来。哎,对!你家在哪,来带路。”李全哄着两个小丫头在前面带路。那个十六七的姑娘看李全不像有恶意,赶忙拉着两个小丫头紧走几步在前面带路。

        李全拉着马在后面跟上。无意识的来回看着大街两侧的样子。无意间他的眼光落在了那个十六七姑娘的后背,稍微瘦弱的腰身,走开竟有点好看。李全心里突然一动。

        “就是不知道人家嫁人没有。”他心里想着,前面的姑娘也竟然在此时回头看了他一眼,准确的说是看马背上的米袋子一眼。

        但是李全却有点痴了,刚才姑娘一直低着头,没看到。“好亮的眼睛!”那个姑娘看李全盯着她看,赶紧把头转回去,低着头往前走。

        李全开始心不在焉起来,一边低头往前走,一边在想着什么。直到他看到一双鞋,他抬头一看,是一个院门前。那个姑娘正站在门口,门敞开着,两个小丫头估计已经进了院。

        “嗷,这是你家啊?来,我给你扛进去吧。”李全从马背上拎下口袋,准备给送到院里。

        “不用,不用了!”那个姑娘局促的拒绝,伸手要从李全手里接过口袋。

        “太重了,你扛不动,我给你送进去吧。”李全没想太多,扛起口袋就往院里走。

        那个姑娘着急的不拦又不行,硬拦又不敢。只得跟着李全进了院子。

        李全进了院,扫了一眼院子,一个四十多岁的妇人正坐在树荫下纳鞋底。此时正愣愣得看着李全进来。

        “我就给放到门口了。你们自己往家倒吧。我们不能无故进平民家。”李全对那个妇女说道。然后又冲着那个姑娘笑了笑,出了院门。

        李全上马又向着军营走去。

        走了几百米就听到刚进去的那个院里似乎有女人的喝骂声和可能是那个姑娘的惨叫声。感到不对,掉头又到了院门口,果然是里面传来的。

        他虽说是汉人可是从小就在草原上长大,不明就里。以为发生了什么事,立即下马进院。

        进了院一看,是那个四十多岁的妇女正拿着笤帚使劲抽打那个姑娘,嘴里还骂着。那个姑娘侧着身子,任凭打骂,躲也不敢躲,只是在边疼的惨叫边委屈的流着泪。

        “干什么?”李全上去一把夺下笤帚。“为啥打人?”

        那个妇女一看是刚才那个鞑子兵,楞了一下,立即坐在地下。“我们孤儿寡母,哈哈呀……还怎么活呀,他爹,我那亲儿,你们在天上看看哇,哈哈呀……咋活呀……啊……刘招娣,你个东西,你不守妇道哇……雷劈了你呀……”

        那个姑娘听到这里,也捂着脸蹲在地下,放声哭了起来。哭声里满是委屈和辛酸。

        李全看两个女人都在大哭愣住了。我哪里做错了?

        李全不知道自己哪错了,只能扔下笤帚回了营地,向巴根报告这件事。

        虽然事不大,但是巴根,吉达,巴雅尔几人也都不明白原因。

        但是李全既然报告了,又看上人家姑娘,总得替他想想办法。而且为了谨慎起见,巴雅尔又去人家问了,核实李全是不是干了啥坏事。可是人家支支吾吾的也不说。巴雅尔也看出来李全没有做出格的事。

        回到军营,吉达几个人征求了李全的同意,为了不再出现类似事件,影响明天右卫城所有人向东胜卫迁移,决定先给李全一个禁闭处分。并将这个处分在全营和全城公布。

        这件事作为特殊事件逐级上报,直至报到了已到了东胜卫的王皓这里。

        王皓看了电文,哈哈大笑。

        “回电六师。将此事直接向老首领汇报。由老首领决断。

        同时以我的名义給老首领去电,请老首领为这件事专门写一篇文章。

        要求全文登在自由日报和各级军报上。由各级单位组织大家认真学习。

        这件事是好事,我都差点忘了。毕竟草原上和中原地区的风俗是不一样的。

        要请老首领多写一些关于我们和中原汉人怎么打交道的文章,登在报上,组织大家学习,以后就不会出现这样的笑话了。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啊!”

        刚吃了中午饭,各单位同时收到了老首领发来的明文电报。

        “这件事只是一个误会。李全没错,只是不懂中原风俗罢了。禁闭处分取消。

        李全看上了那个姑娘,如果愿意和那一家子一起生活,就去大胆追求。不过不许抢婚。那个姑娘是那一家人的主要劳动力。也是个善良的姑娘,在她们一家有了稳定的生活来源前,不可能会愿意离开那个家。

        告诉那个姑娘的婆婆,只要到了东胜卫,保证他们会活的很好。

        包括那两个小丫头,都能免费上学,有饱饭吃,有新衣服穿。

        这样,那个姑娘的婆婆应该不会反对了。

        到了东胜卫,等一切安定了,可以找几个那家人附近的老人带着李全去提亲,但前提是一定要那个姑娘自己同意嫁给李全才行。李全也必须担负起养活这个家庭的责任。”

        吉达等人和李全看到电报,老首领的命令明白了,可是这中间有得地方还是糊涂着。直到军报上登载了老首领专为此事写的文章后才清楚。

        在草原上,一个单身的女人,即使是在亲族间组成的阿寅勒里也是很难带着弱小的孩子生活下去的。无法抵御的天灾、人祸,都会让一个家庭顷刻间覆灭。如果自己没有强壮的儿子,就得选择一个信得过的男人依靠。

        所以无论是草原的匈奴还是中原的舜时候都有兄终弟及的风俗。哥哥一旦死去,弟弟继承的不光是哥哥的财产和女人,还有必须把哥哥的孩子抚养大的责任。

        草原的游牧生活方式,使得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几千年都没有变化。而中原的农业生产能够带来相对稳定的生活。只要有了自家的土地,只要不是绝收的年景,就能够保证这个家庭生存下去。当然还需要家庭里有能够进行劳动的必要人口。

        刘招娣或者正确的说应该是刘氏招娣,招娣是她在娘家的本名,刘自然就是她丈夫的姓。

        他的丈夫和公公是他们这一家仅有的两个男人。两个小丫头是她的小姑子。

        右卫城里的人家,全是军户。不是属于右卫,就是属于玉林卫。他的公公在右卫当兵,死在掠边的蒙古人的刀下。她的丈夫就成了家里的正丁。必须顶替他公公的缺,继续在右卫当兵。好在他们是在他公公活着的时候就订了亲,在他的丈夫给公公守孝三年后,他们成了亲。可惜,刚刚成亲半年,他的丈夫又病死。

        家里就剩了两个寡妇带着两个未成年的小丫头。

        家里没有了男人,就没了顶梁柱。不光是少了能干重活的男人,最重要的是这个家庭没有了保护自己的力量。

        虽然亲族都在一个城里,可是没有日日防贼的道理。这个家就只能靠着两个女人来撑着。

        而这个时代,女人支撑家庭很不容易。除了家里的一应繁重的农活,还得承担军户们的责任,给卫所的上官种地、干活。还有就是保护这个家。保护两个孩子健康长大。

        没有了男人的保护。她们保护这个家庭的办法,就只剩了“节、烈”二字。

        “节”,就是给死去的丈夫守节,不再嫁。当然也就不可能再与其他男人私通。

        而能让她们保持“节”的手段就是“烈”。当他们碰到了无法反抗的侵害的时候,只能以死相逼,拿自己的命来威胁那些准备侵害他们的人。

        欺负孤儿寡母是整个社会不耻的事情,没有人敢轻易尝试。逼死守节的妇女。不用刘家亲族自己去申冤上告,整个右卫的大户人家就会诉诸卫所,而卫所的官员无论自己怎么在卫所里横行,对这样伤风败俗的人是绝对非死无它的。

        在一个男权社会里,尤其还是卫所这样军民合一的地方,哪一个男人的脑袋不是拎在裤腰带上。万一自己有个闪失,也希望自己家的女人能够为自己守节,抚养大自己的孩子。

        这个年头,孩子得了病,早看一天和晚看一天,就可能是一条人命的事。带着孩子改嫁,对自己的孩子来说,风险太高了。

        刘招娣和婆婆种地、砍柴、收割,有男人的家庭几能干完的活,他们可能要十几天才能干完,几年来辛辛苦苦的支撑着这个家庭。他们的辛酸和苦,只有自己知道。

        除了必要的时候,她们连门都不出,除了自己娘家的父兄,跟其他男人一句话都不说。

        整个右卫的人都知道他们的情况,所以也谨守着风俗规矩,尽量不与他们有什么交集。

        也就是李全,不知道这一切。本来想帮人,结果是给人带来了**烦。

        当她的婆婆看到一个男人帮着刘招娣扛了粮食回来。这要是让左邻右舍知道了,她们还怎么有脸保持着“节、烈”的名声,最可怕的是,从此以后,麻烦就会不断上门。这个家里所有的人就再没有好名声,两个丫头长大了还怎么嫁人。

        所以李全一出门,她就开始拿着笤帚开始抽打媳妇。她不是个心毒的婆婆,这么多年相依为命,早把和自己一样命不好的媳妇当成了自己的闺女。她之所以在院子里抽打,是打给左邻右舍听的。我们刘家没有坏了规矩,我们婆媳还是给丈夫守节的烈妇,一切都是因为那个鞑子。

        ;


  https://www.dldwx.cc/xs/66564/343468128.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dldwx.cc。都来读手机版阅读网址:m.dldw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