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来读 > 快穿之行旅 > 长兄难为1-74

长兄难为1-74


  大牛带着热气腾腾的烤鸡回去,到家的时候正好是菜炒好了端上桌。

  “你们先吃,我把鸡剁了来。”大牛招呼道,拿着鸡去了厨房。

  “大牛,你真好,你真给我买了呀!”元宝跟着大牛进了厨房。

  “等会儿注意些,给你夹什么就吃什么,别下嘴。”

  “保证!我绝对!嘻嘻!”

  “走吧,吃饭去了。”

  大牛端着盘子回到客堂里,二庆叔,二郎,三牛,四牛还有大妹都在等着。

  “来,试试味道吧,这家的烧鸡味道很好的。”

  “来来来,都吃都吃,大牛你也坐下吃,这个鸟,是那只鸟吗?怎么在这?今天怎么没看着?什么时候来的?”二庆叔惊的发出一连串的问号。

  “叔,这鸟叫元宝来着,早上就跟着来了,不用管,咱们吃就是。”大牛说着坐下,顺手给元宝夹了一块鸡肉。

  元宝自顾自地站在自己碗前吃起来,还会“叽叽喳喳”几声,大牛就会给他夹菜。

  “嗬,这,这鸟还真是很灵性啊。”二庆叔看到这更是惊的嘴都合不拢。

  “大牛哥,这,这元宝天天就是这样的?”二郎也直勾勾地盯着瞧。

  元宝被两人直勾勾的眼神看毛了,转个身屁股对着两人继续吃。

  “额,这习惯就好了,二庆叔,二郎,别光顾着看了,吃吧,冷了就不好吃了。”

  “诶。”

  “诶,诶好。”两人连声应下,但边吃饭还是边朝元宝看。

  直到饭吃完了,二庆叔和二郎才缓过些神来。吃过饭,所有人赶了一天路也累了,各自洗漱完了便回房歇着。

  今天晚上是大牛和三牛,四牛一起睡,好在这个院子里的床是很大的棕绷床,三个人睡是绰绰有余。

  第二天一大早,二庆叔就和二郎两个收拾自己的行李,没多停留,吃过了就出发了。

  大牛四人吃过早食,收拾好碗筷后,开始将整个院子都收收整整,将自家里带来的东西放到各屋里去。

  “三牛,四牛,咱们把这张床搬到角落里,把这张桌子和咱们屋里的那张桌子拼在一起,以后这就是我们的书房了。”

  “大哥,那我们把书都搬这边来?”四牛问道。

  “去吧,都搬过来,放到这床上就是,等会儿去看看柴房有没有书架,有就搬来放书就是。”

  这些书来的可不容易,家里原本就只有一套蒙学书籍和一套《四书五经》,当时三牛和四牛去曹夫子那儿,全都给他俩带去了。

  而大牛也得看啊,但是去买真是挺贵,这一套“基础教材”配齐,就是最粗劣的质量,那也得二十五两。

  家里原本那一套也不是张父一次性给买回的,都是随着大牛进学的阶段慢慢配齐,分开买就压力小些,如果一次性买,那真是一笔不小的银钱。

  于是大牛就只好借了书回来抄,开始时是找的虎子,借了他的蒙学书籍抄。

  村里因为都会将孩子送去学堂里,所以各家都有自备的书,还是很久以前传下来的那种。

  但是虎子的书呢,不说用了许久了,破了不少,里面甚至还有错字,大概是虎子家谁重抄的时候给写错了。

  这一纠正,虎子有些字老写错,老是缺一笔的原因找到了!

  蒙学书籍抄完了,装订也是大牛仿照着自己做的,用细棉线装帧起来,看着也不比书店里卖的差。

  抄完了蒙学书籍,大牛接下来是找的村学里的齐夫子借的《四书五经》。

  齐夫子家安在镇上,虽说一直被读书人称为“齐秀才”,其实只是一个童生,不过因为在这教了小半辈子,所以村里人和周边的村都很尊重他。

  虽然齐夫子考了这些年都没有考上秀才,但基本的书也是备齐了的,还有不少自己买的或者抄的书。

  齐夫子自己考学不行,但一直都寄希望于自己的学生能考上秀才,举人甚至更好。

  不过在这些小村子里,大家供家里的孩子认几个字还行,进学却很少有。

  这么说吧,这么多年来,周边四五个村子,拂水村也就只有大牛曾经有进学的可能,不过后来现实原因没法读了。

  除了大牛,还有的就是二牛他媳妇儿陈夕那个村里有个陈寡妇,一直都供自己的儿子在镇上周秀才那里读书。

  据陈夕说的,那陈寡妇也是当年逃荒过来的,叫什么大家都不知道,平日里也很少跟村里人打交道。

  那家的男人死后,陈寡妇和村里人打交道的次数多了,大家也没问她名,直接就叫她陈寡妇。

  别人都把陈寡妇含辛茹苦供儿子读书的事当作闲谈笑话,但大牛有一次见到她,觉得她的处事就是受过很好的教养的,这样也难怪会那样一意孤行地要苦供儿子读书。

  除开大牛和那个陈书生外,也就只有三牛和四牛两个。

  大牛提着腊肉去找齐夫子借书抄,齐夫子很是高兴,连说“总算是找到正道了!”“岂能以贱业为生?”

  这些话大牛直接当作耳旁风,曾经的张大牛还为这些话愧疚,但现在的大牛也是对这个可爱的小老头没法子,只能作诚恳状接受教诲。

  前两年大牛就是这样读的书,后来去考过一次县试后,发现不行,考试不仅只是考这些,还考许多其他的内容。

  相当于考试不仅考你教材是不是背的滚瓜烂熟,这些是基础,背下了就差不多能过个县试或者府试。而要考的好,甚至考上秀才,考上举人甚至往上,那你还需要阅读“书山书海”,增加你书面的厚度。

  县试考完没过,大牛就开始找更多的《经史子集》来抄来背,这些书呢又是在曹夫子那里借来的。

  总之,大牛也算是“勤工俭学”,“抄书奋进”了,这几年积累下来,还真抄了不少书。

  要不是齐夫子和曹夫子都对大牛抱有进学的希望,随便一个人他们可是不会借出的。

  并且大牛可不止抄了这一遍,后面还把所有的书都抄了两遍。

  不仅是为了多抄多记,更是一份抄给三牛和四牛用,一份放在了空间里。

  要知道大牛以前被邀请到一个同学家去玩,最羡慕的不是那个同学家多豪华,而是那家里的嵌在墙上的整面墙的书柜,最上头一层还需要架着梯子去拿。

  大牛永远都记得那种震撼感,不同于学校图书馆的清冷,感觉进了这个书房就像进了一个小世界。

  虽然后来同学介绍说都是他爸装修成这样装知识分子,里面大部分书都重复而且没人看的,但这样子的书房一直是大牛梦寐以求的。

  以前的大牛身心都爱漂泊,但现在有了空间里的家,就想慢慢有一个曾经看过的那个书房。

  ……

  这次来县城只是小住一阵子,所以来的时候主要带的都是必备的,分到每个人头上就不算多了。

  院子被打扫的很干净,虽然是年前时打扫的,但过个年也没落什么灰,稍微抹一下就行了。

  整理了东西,打扫完院子,一家人就带着从家里带来的糕饼还有一些萝卜白菜去敲周边邻居的门,算是打招呼。

  大牛他们租的房子是巷子的第二家,左边第一家住的是一对小夫妻,两家寒暄过后,大牛也就知道了他们也是提前来赶考的,不过是过完年初三就到了这里。

  这对小夫妻里的男人是个三十岁上下的读书人,身上没有功名。这个院子也是到周南那儿租的,但相比大牛租的小了一半,刚好供这对夫妻住。

  右边第三家是一大家子人,最长的是一个老太太,敲门应声的是这家的儿媳妇,而老太太的儿子同样是三十岁上下的年纪,有一个女儿和一个儿子。

  对这个读书人,大牛没什么好感,看穿着比左边那家书生体面,但行为举止极其自傲。

  老太太本来看到大牛一行人没什么笑意的,但看到大牛他们带来的糕饼立马热情起来,有些刻薄意的脸上瞬间灿成了一朵菊花,很是殷勤地招待。

  大牛四个对这家人有些不适,随便扯了几句就告辞了。

  接下来是对面的三户人家,这三家都是一大家子人,一户一个院子里挤了三代十七口人,在堂屋里待客都坐不下,因为堂屋的一半应该是被隔成了一个房间。

  另外两户情况差不多,不够没有这大牛租的院子正对面这家的人口这么多,但看着住的也很是挤,堂屋都被隔成了两间。

  送完了礼,出了院子,大牛四个都长出了一口气,不管是村里自家的房子,还是租的这院子,都住的挺宽松的,乍一进去人口多的家里,还真觉得压抑的很。

  四人回来自家的院子,大妹去厨房做饭,大牛回到书房,将早就准备好的给黄松的拜帖拿出来,看看有没有纰漏。

  “叔琅,季理,邻里之间的拜访可以稍稍随意些,但我们接下来还要去正式拜访你们的黄大哥。你们都学过了《礼》,接下来如何,你们各自写下来,还有与不同的人如何交往,行文记下。吃饭前交上来,开始吧。”

  “是,大哥。”

  “是,大哥。”


  https://www.dldwx.cc/xs/87212630/525304181.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dldwx.cc。都来读手机版阅读网址:m.dldw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