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来读 > 大陈掘墓人 > 162 谋划三策(一)

162 谋划三策(一)


把毛家发、陈天琦、廖光辉作为人质,本来是吴定鹤提出来的馊主意,杨显贵当时还不怎么同意,太子也没有反对,杨显贵只好作罢。

“陈大人,现在你从兵权控制的观点来为太子分析一下,如果真的万不得已,太子有几分胜算?”

杨显贵还是把人质的问题岔开,提出了一个自己不愿意提出但是无法回避的问题。

“太子,各位大人,末将只好说说自己的看法,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以报答太子的知遇之恩,由于还没有来得及深思熟虑,有不当之处,还请太子和各位大人海涵。”

看到杨显贵直截了当地问自己,这是一个最敏感也是最难以回答的问题,陈彪没有急着回答,而是继续分析着全国的兵力情况。

“太子,各位大人,请先听我把目前我知道的全国的兵力部署情况分析一下。首先从京城说起,在京城,皇上控制的禁卫军有八千余人马,而太子及各位大人秘密招募有二万余家将家丁,如果能够统一指挥,协同作战的话,论战斗力和八千禁卫军最多是不相上下,没有绝对胜利的把握。”

陈彪环顾一下众人,继续说道:“再说边关,西北边塞有防止北胡的三道防线,是朝廷军队的核心。第一道防线是鸡鸣关、死水关、一线天和阳关,共有十五万精兵。第二道防线是四水关,嘉峪关、潼关,共有十万人马,第三关也就是京城西北的门户,跑马关离京城只有两天的路程,那里的五万铁骑是朝廷的最精锐的部队,也可以说就是京城的贴身护卫。末将知道,这三十万精兵是在当年勤王的一万人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皇上的不可动摇的基石,它的调动大权一直由皇上亲自掌握。可听说目前北胡已经陈兵数十万于边境,皇上要把他们调动到内地作战,也要反复斟酌。”

“再说南面云贵边陲,现在毛仁贵的手中,他掌握的二十万精兵不可小觑,特别是他平定南蛮王莽霍以后,与南蛮王莽霍称兄道弟,关系异常,他的立场将会左右整个事态的发展。现在来说江浙的兵力,虽说有十二万之众,可绝对不能说是铁桶一块,好像兵部尚书秦强早就插手其中,还有九江王也是皇上插在其中的一颗钉子,景德镇是九江王的势力范围,可以掣肘江浙。两广的十万人马,现在是能够听从两广总督陈万良的指挥,如果让他的手下的将军们,在皇上与太子之间选择,难免会有分歧。

最后说说在全国各省各府衙门的地方人马,根据兵部统计,除去刚才我们说过的人马,在编吃皇粮的还有五十余万,杨老大人刚才说我们可以控制二十余万,且不说这些人马是一盘散沙,没有战斗力,一旦打起来他们是否能够誓死效忠太子还是个问题,何况还有我们不能控制的其他三十万人马分布在中原腹地。太子,各位大人,这就是末将对兵力情况的一个看法。”

陈彪一口气井井有条的把全国的兵力部署说了一遍。

户部尚书马玉梁一听,马上站起来阴阳怪气地说道:“陈大人,听你这么一说太子好像没有一点点希望了?你不要在这里骇人听闻,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我们的人马这也不行,那也不行,难道皇上的人马就是铁桶一块?”

太子突然又坐了起来,眼睛里放着精光,整个人好像突然精神焕发。

“马大人,你不要在本太子目前总是喊口号,报喜不报忧,打仗不是靠嘴皮子,而是靠实力,靠知己知彼,靠计谋。你们所谓的忠心是要害死本太子的,你们何曾给我这么详细地分析过大局?为什么我忧心忡忡,我发现父皇并不昏庸,而我身边却没有真正的可用之材,你们天天撺掇我登基,可我总是觉得还没有登基的底气,又说不出所以然来,如果依你们那样盲目,那将是死无葬身之地啊。陈爱卿,我没有看错你,你说得太好了,不能知己知彼,岂能盲目行动,下一步我们该怎么办呢?你为本太子谋划一下。”

“太子,末将以为有上中下三策。上策是以静制动:太子现在年富力强,而皇上日趋老迈,随着时间的推移,只要太子与皇上能够维持现状,越往后拖,太子的胜算就会越来越大,而皇上就会越来越灰心,也许最终放弃。当然,我们也不是被动的等待,而是要积极的准备,军队是我们最后的王牌,皇上几十年来是以仁义道德治国,当然不希望引起战争,如果太子没有被皇上抓住重要的把柄,而皇上还执意要重立太子,势必就会挑起战争,这样再通过百官施压,战争的责任就要由皇上承担,太子就会博得百官和军民的同情,得道多助,皇上同时也会失去民心军心,最终的结果不言而喻,实际上皇上也看出了这点,所以迟迟不敢对太子下手,只不过是这样太子就还需要时间等待。”

陈彪话音未落,吏部尚书吴定鹤站起来反对道:“这恐怕不行,太子一天不登基,我们一天就睡不安稳,还没有等到太子登基,我们全都疯了。陈大人,你还是说说你的中策是什么?”


  https://www.dldwx.cc/xs/86983649/66175825.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dldwx.cc。都来读手机版阅读网址:m.dldwx.cc